力争做出无愧于“钱学森”这个名字的创新成果——纪念钱学森回国70周年主题活动举办

2025-10-13 21:09:0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我的办公室,就在钱先生隔壁。对我而言,传承就是每天安静地走进办公室,坐下来,开始一天的工作;传承就是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工作。”在纪念钱学森回国70周年主题活动上,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代表张陈安研究员的这番话,道出了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真谛:它蕴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体现在为解决每一个关键技术问题而投入的专注里。

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党委举办纪念钱学森回国70周年主题活动。活动上,“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览力学所分展区正式揭幕。

力学所党委书记刘桂菊在致辞时,回顾了钱学森先生创建力学所的峥嵘历程,讲述了力学所七十年来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奋斗历程与显著成果,并表示力学所将始终沿着钱学森、郭永怀指引的道路和方向坚定前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践行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分享了钱学森投身国家航天事业的初心与历程。她表示,此次与力学所共同举办专题展览,正是希望通过珍贵的手稿、历史照片等,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钱学森在力学研究、航天规划领域的远见卓识。

2021年,张陈安成为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队员。“当队旗交到我们手上时,那个遥远的名字,一下子变得清晰而真实。”张陈安说,“它从一个历史符号变成了我们团队的名字,成了我们要去擦亮的一块招牌。”

身份的转变,也带来了责任的叩问。张陈安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书本上的成就,更是先辈奋斗的痕迹——是郭永怀用生命守护的文件,是钱学森书桌上那盏长明的灯,更是一道穿越时空的诘问:他们今天的研究,能否无愧于“钱学森”这个名字所承载的期望?

“钱先生的办公室没有人。但它又仿佛一直被填得满满的。那是一种精神,一种无声的期许。”张陈安说,“它不苛求你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提醒你,对待每一个公式、每一组数据,都必须诚实敬畏。”

“钱先生当年回国,要回答的是在贫瘠和困境中的‘中国人能不能搞尖端科技’的生死之问。我们今天要回答的,是在富足但又浮躁的时代中,如何守护先生们创下的根基、传下的精神的坚守之问。”张陈安和突击队队员一直在奋力攻坚,力争做出无愧于“钱学森”这个名字的创新成果。

力学所工程师张琛也是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队员。她讲述了突击队在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的指引下,向高超声速科技的巅峰发起冲锋的故事。

面对国家在高速、低成本、实用化飞行领域的迫切需求,他们敢为人先,在全球率先提出“乘波翼身融合体”宽域气动布局;革新研发方法,用机理探索驱动虚拟设计;开创快速迭代的系统力学设计方法,曾在短短25天内完成23轮方案迭代。

“白天碰撞思路、设计方案,夜晚绘制网格、通宵进行超算模拟,清晨整理数据……一轮轮昼夜不息,一轮轮完善精进,我们最终实现了多个国内首次。”张琛说,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的称号,对团队而言既是光荣,更是责任。他们不仅攻克技术难关,更在工程实践中重新发现和归纳科学规律,持续提升科研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力学所人将继续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建强力学领域“国家队”,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