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10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表示。
刘焕鑫谈道,5年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刘焕鑫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我国把粮食收购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畅通农民售粮渠道,持续优化为农为企服务,年均粮食收购量在4亿吨以上。粮食库存充裕、市场平稳,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有成色。
不仅如此,我国粮食流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据介绍,从设施条件看,通过深入推进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关键节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粮食流通效率不断提升。从产业发展看,我国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产业强、供给优,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
“管粮管储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粮食流通进入了全面依法治理和信息化监管的新阶段。”刘焕鑫提到,我国建成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了各级各类政府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全覆盖,“人防”+“技防”有机结合,用“穿透式监管”守住管好“大国粮仓”。
科技创新支撑粮食流通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以关键技术突破、创新体系建设、行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钱毅表示,目前,我国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
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今年6月,全国性的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以不断整合优化粮食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创新组织化协同化水平。
与此同时,粮食流通领域新技术新成果加快转化应用。据介绍,在粮仓建设方面,粮食气膜仓为安全储粮提供更多技术设施选择。粮食自动扦样检验设备、粮库数字化管理平台、粮食自动输送设备等,为粮库管理赋能助力。在储粮技术方面,目前已经建立了30个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点,将逐步增加到100个,覆盖7个储粮生态区。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努力出技术、着力出成果、大力促应用,形成粮食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突破点,培育粮食领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钱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