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洪敬谱
10月13日,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获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日前正式发布《茶叶化学分类》技术规范,该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教授牵头研制,这是继2023年我国主导发布《茶叶分类》后,在茶叶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再次突破,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在茶叶分类方法上的国际话语权。
据介绍,该标准以我国已实施的国家标准GB/T 35825-2018为基础,系统融合化学分析与数据统计学方法,在深入揭示茶叶特征性成在加工过程中转化机制的基础上,明确了咖啡碱、儿茶素、茶氨酸等关键成分在六大茶类中的分布规律,筛选出六大判别因子,构建了基于Fisher判别模型与分步判别法的分类体系,可实现对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等六大茶类的客观、准确判别。
宛晓春介绍,《茶叶化学分类》与《茶叶分类》标准互相补充,两项标准分别从化学成分和加工工艺、品质特征角度进行分类,为茶叶国际贸易、科研教学和质量监管等提供了更全面科学的技术依据。
“这两项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茶叶科学分类体系获得国际认可,将有力推动中国茶产业的科技化与国际化进程,减少因标准差异引发的贸易争议。”宛晓春表示,该标准还将促进白茶、黄茶和黑茶等中国特色茶类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在茶叶科研、标准化及茶文化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影响力。